“新型职业”需伦理保驾情怀护航
在消费多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也擅长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化,于是便诞生出不少“新型职业”:有帮人折衣服月入近万元的家庭整理师,也有被高薪聘请在五星级酒店免费“逛吃”的酒店试睡员,还有“玩”无人机赚钱的职业飞手,以及食物造型师、服装陪购师……尽管有的被视为“不务正业”,但并不妨碍其改变大众生活,创造多元的劳动价值。(5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新型职业”是创时代的产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会激发兴趣爱好职业化,就会产生“只有想不到、没有做得到”的新型职业。当然,这离不开政策的鞭策与激励。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公布140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通知》提出,各地区、各部门未经批准不得在目录之外自行设置国家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许可“做减法”,目的在于让市场活力“做乘法”,让多元化职业成为“乘数”与“被乘数”。
“新型职业”从细分的劳动力市场“汲取营养”,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中“增添动力”。职业是个泛概念,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会有不同的内涵。我们从过去的“三十六行”,到现在的难以具体统计有多少行业与职业,职业的扩容总是伴随着时代步伐。很多“新型职业”颠覆传统意义上的“正业”,这恰恰是一种突破——观念的突破、认知的突破、选择的突破,恰恰让劳动的内涵与外延更丰满,让美好生活更丰富。
“新型职业”需要职业伦理的保驾,需要职业情怀的护航。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无伦理,不职业”。伦理是职业的根本基因,任何职业都有与之匹配的职业伦理。有分析文章称,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时代,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越是在职业快速发展期,职业伦理建设越要提速。一旦职业伦理没有跟进或丧失,这一职业就会潜伏“危险”,甚至是有害的。有伦理保驾的职业才有生命力和公信力,“新型职业”也不例外。
任何职业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之匹配的情怀。就个人而言,在职业生涯中成长、成熟,职业责任会逐步养成,职业情怀与时俱进。同时,职业元素与品质“反哺”职业生涯,给职业生涯添彩,给职业价值争光。有的人在职业生涯中,善于积蓄正能量,不仅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所谓行行出状元,而且为从事的职业捍卫尊严与提升社会地位。如果说,职业责任是刚性的、有形的,那么,职业情怀则是柔性的、无形的,而后者更是职业生涯的“压舱石”。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