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倒逼经济转型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起薪一降再降,甚至不惜“零月薪”就业;一边却是“用工荒”蔓延,一些建筑工人、快递员的工资单秒杀众白领。现实面前,一些高考学子乃至家长都陷入了迷茫,大学还有没有必要读?为什么体力劳动、简单技能看似更有“钱”途?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高校扩招过猛、专业设置脱节、择业观念僵化、就业信息不对称等,都是经常被谈及的原因。然而跳出一城一校的个体表象,从宏观就业结构上分析,690多万大学毕业生集体面临就业困境,折射出的却是我国产业层次过低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之困。
690多万高素质人才进入就业市场,本应是中国经济之福,却何以成为社会之痛?
从劳动力需求结构看。近几十年来,凭借低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把中国推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制造业本身则凭借庞大的规模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在“中国制造”内部,代工、组装等低端制造占据了最大比例,而以创新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却十分滞后。这自然无法承载雇佣高素质劳动者的成本。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4.6%,而且所占比例还在不断下降。
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二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却不断下降。这样的产业层次和结构,需要的是大量低技术劳动力,根本无法承载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原本大部分应进入高端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即便学的是“研发”,绝大部分也不得不去干“组装”,这是中国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实困境,客观倒逼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只有把“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智造”,开发出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岗位;只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让第三产业成为吸纳人才的“洼地”,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最难就业季”困局。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一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已明显快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制造业,说明中国第三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周期。这意味着,“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难题,已初现从根本上化解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