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现实困局
2011年春节以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举办的多场人才交流、招聘会出现岗位供大于求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自 “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硚口区人力资源市场共组织各类用工单位631家次,提供用工岗位9685个,但实际成交仅1621个。在 “招工难”这一现象悄然显现的同时,人社局从招聘会现场还了解到,有许多劳动者已前来应聘多次,但工作仍然没有着落。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原因分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岗位供求总量矛盾较大,以武汉市为例, “十二五”期间,每年仍有10万人左右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分析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从社会层面分析, “招工难”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另外,物价上涨带来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让外出务工的吸引力降低。就业难则表明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
从政府层面分析, “招工难”反映了随着我国 “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民工在自家门口可以找到工作。从硚口区人力资源市场反馈的信息看,今年到硚口区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农民工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近三成。就业难则表明,政府在加强信息引导,解决企业招聘与劳动者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职业培训,解决企业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匹配问题;加强环境建设,解决企业规范用工与劳动者体面就业问题上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从企业层面分析, “招工难”反映了部分企业以前在用工观念上存在偏差,员工使用上存在短期行为,薪酬偏低、随意克扣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情况还比较普遍,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关系紧张必然导致 “招工难”。就业难则表明,部分企业在就业问题上仍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缺乏耐心,将许多新成长劳动力拒之于用工大门之外。
从劳动者层面分析, “招工难”反映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农民工主力的年龄结构是18岁到35岁之间,新一代的 “80后”、 “90后”农民工并不满足于一份糊口的工作。打工被他们视为人生的驿站,工资只是最基本的诉求,从中学技术、长本事、积累从业经验才是最主要的。就业难则表明,部分劳动者素质仍无法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对策和建议
人社局作为政府调配人力资源的工作部门,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为劳动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既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应采取三措并举的办法,着力破解 “两难”困局。
第一,着力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指导机制,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就业的信息对接。
要加强信息引导,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动态监测农民工等就业群体岗位异动等重要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努力解决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硚口区采取了 “三个一批”的办法:
一是建库储备一批。硚口区人力资源市场从2007年起,开始建立 “人才库”和 “企业库”,对人力资源信息和用工单位信息进行储备,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目前, “企业库”储备用工单位3489家, “人才库”储备各类人才2465人,每天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服务569人次。
二是建网对接一批。今年,硚口区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建立了由社区劳动保障员、街道就业所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市场经办人员参加的QQ群,适时将市场内用工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街道、社区,由街道、社区组织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对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就业岗位的对接率。
三是专项活动帮扶一批。通过组织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行动,实现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的“双赢”。目前,硚口区正在建设区级就业信息平台,拟开通 “网上市场”,建立起就业预测和失业预警系统、劳动用工管理和薪酬调查系统、劳动维权监管系统,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区、街、社区三级劳动信息工作网络。
第二,着力建立健全职业能力提升机制,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就业的素质对接。
一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实现 “培训一人、提高一个”, “培训一人、就业一个”的目标。应继续坚持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二是加强再就业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市场竞争重新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同时,突出培训中的创业内容,将培训与创业、就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面向广大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在全面提高企业职工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同时,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防止和消除 “招工难”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消极影响。
第三,着力建立健全就业环境优化机制,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就业的保障对接。
要改善就业环境,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强化劳动监察和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服务,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留在企业。为此,应强化三项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快建立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将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入库,实现对单位用工以及签订、履行劳动合同的宏观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为手段,督促企业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定额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二是健全劳动监察制度。坚持纠建并举,加强上门宣传和服务,引导和协助企业按照劳动法律,特别是 《劳动合同法》,修订和完善厂纪厂规。
三是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教育、住房、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研究解决企业用工、农民工就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着力解决农民工住房难、维权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在破解 “两难”困局工作中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肖永红 何博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