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就业总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形势好于2010年

金智新闻|2012-09-15| 次阅读

七台河市的孙一博最近眉头舒展了许多,虽然身有残疾,但因为学过医,被安置在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指导工作。这是该市依据黑龙江省助残就业爱心工程方案中“因人设岗”的原则,在“一对一精细化”服务上,为一部分一户多残和重残的市民设置的特殊岗位。由于黑龙江省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使得就业总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总体形势好于去年。

  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负责人介绍,2011年上半年,全省就业工作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稳定性得到了增强,各项就业指标全部完成年工作目标的一半以上。截至6月末的全省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城镇新增就业405319人,完成年计划的67.6%;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318193人,完成年计划的63.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8536人,完成年计划的69.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1%,低于年控制指标0.39个百分点。就业的总体形势好于去年。

  上半年,全省经济整体企稳回升,就业形势稳定趋好。新增就业同比增长0.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比增长1.4%。总体看,就业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国有单位安置就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能力加强,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创业环境的日渐优化,创业成为实现就业的新途径。

  黑龙江省制定完善和切实落实各项积极就业扶持政策,继续开发和稳定就业岗位,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每年约有20万名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今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的近21万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黑龙江省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结合“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重点建设项目一线就业,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特别是非公企业就业,特别是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引导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就业。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在小城镇就业的扶持政策,加强技能培训、鼓励扶持创业、完善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引导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向小城镇回归和流动。

  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工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型城市建设项目。以哈尔滨、大庆、佳木斯三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引领,着力打造齐齐哈尔、牡丹江等12个省级创业型城市。大力推进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组织领导和考核激励五大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已有90%的市、县建立了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全省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体系已基本确立。完成了省级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通过各种渠道采集论证和组织专家评估了2000个创业项目,并已入库上网。同时,积极完善《黑龙江就业创业服务网》建设,在省创业项目资源库中为各地市设立了分库,上半年全省各地共采集论证各类产业创业项目近10000个,目前正组织创业项目录入工作。目前,龙江大地,创业正浓。佳木斯市以强化“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强化创业能力,推进培训孵化体系建设。全市33个街道和198个社区搭建了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创业培训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即可申报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市创建创业孵化基地55个,辟建各级创业孵化园区15个。

  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全面落实小额贷款政策。上半年全省共对2.7万人进行了创业培训,合格率96%,有1.91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为70%,新创造就业岗位5.2万个。共为1.12万人发放扶持创业小额贷款4.32亿元。今年以来,哈尔滨市人社部门高度重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解决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少,群众申请贷款时限长的问题,在工青妇及6个区成立9家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同时,扩大了市、区、县(市)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全市担保基金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扩大了贷款发放范围,由原来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军人家属、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和农村妇女扩大到自主创业的科技人员、海归人员、军队自主择业人员等所有城乡创业人员;提高了贷款额度,由原来个人贷款最高不超过5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降低了贷款发放门槛。

  扎实开展就业援助和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组织实施了“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为残疾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634个,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和援助活动。目前全省普遍建立了“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机制,就业援助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共为90535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就业援助,消除零就业家庭1320户,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月动态为零的目标。针对“4050”人员结构的新变化,在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同时,加大了社会保障性岗位、市政管理与公共环境设施维护岗位、基层农林、文化科技及医疗卫生、法律服务性岗位、单位和其他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