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教育——天津市高等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引进高层次人才
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工作体系;积极构建“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构建模式;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从海外延揽各类杰出人才
用好现有人才
各高校相继推出“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互聘、任教兼职工作;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教师参与国家和本市重大科研项目
培养未来人才
相继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等一系列项目
前不久,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正式上任,成为该校第五任校长。去年10月,作为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尚永丰从北京大学被引进至天津医科大学。曾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的他,还是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导师……“天津的快速发展吸引着我,这里为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更广阔舞台。”尚永丰说。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建设投入力度,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去年8月24日,天津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天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一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天津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天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围绕“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人才强市、人才强教战略,吸引和凝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
放眼全球 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人才引进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着“聚集一流团队、打造大家名师、培养优秀人才”方针,本市高校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人才强校”的重中之重,实施学科和人才捆绑战略,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着力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并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工作体系。各高校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天津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等人才项目,积极遴选、推荐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各级人才项目。同时,积极构建“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构建模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此外,部分高校还尝试聘请国外高水平教师到校工作并担任二级学院负责人,全面负责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行政工作。在2010年天津市“海河友谊奖”的获奖名单中,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马克·巴特兰姆榜上有名。在迈向“一流教育”的征程中,本市高校始终放眼全球,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从海外延揽各类杰出人才,使天津高校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与尚永丰一样,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硕也是本市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食品营养与安全”方面的权威专家,回国前王硕曾面临众多选择。但是当与天津科技大学“亲密接触”了三次后,他决定选择科大。提起当年回国时的“毅然决然”,王硕说:“学校领导的诚意感动了我,校长和书记让出办公室,为我搭建实验室;科研上也尽最大力量为我铺路,面对这样的领导与合作团队,我真的没有理由不来。”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为了能够留住这些高层次人才,本市建立了配套政策,不仅“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而且 “环境留人”。“目前,吸引杰出人才的关键因素,已不仅仅是待遇、科研经费支持、实验室配套等‘硬’条件,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目标理念和发展机会等‘软’条件。他们的加入,除了带来他们自身卓越的学术成果和前沿的科研课题,也加快了高校高端人才的引进步伐,有力促进了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市教委副主任林炎生说。
不拘一格 用好现有人才
办高水平的大学,一方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对此,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明东教授感慨颇多。
1994年,明东成为天津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此后的10年里,他在天津大学完成了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参加工作后,天津大学推出的一系列教师培养计划,让年轻的明东迅速成长。2005年至2006年期间,明东赴英国Dundee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与欧洲著名医院的专家们一起开展专业研究。回国后,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持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我的成绩要归功于天大的培养,是学校给了我机会,为我提供了一个良好快速的成长平台,使我和我的团队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施展才能。”明东说。
为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本市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教师,实施天津市“千人计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等。各高校也相继推出了“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选拔、“个十百千人才工程”、“高水平人才梯队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制度,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互聘、任教兼职工作。本市还积极建立高等院校教师实践基地,完善高等院校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教师参与国家和本市重大科研项目,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用好现有人才,树立正确的识人、用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既坚持用人的标准,又要不拘一格,使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2008年,半导体照明方面的优秀青年专家、34岁的牛萍娟被天津工业大学破格提升为教授,谈起自己的科技之路,如今已是该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校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牛萍娟说:“学校鼓励创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说学校的重视与肯定就是对人才最好的激励。有了这份激励,人才得以更快更好的成长并发挥带动作用。”
围绕本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高校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在一些学科上瞄准前沿,加大科研与创新力度。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本市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中半数以上来自高校。天津高校正在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成为本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领军作用日益凸显。
蓄“师”待发 培养未来人才
去年,100名来自南开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背起行囊,远赴哈佛、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与众多出国深造的学生不同,这100名学生全部由南开大学公派出国,学成归国之后他们将成为母校的青年教师。这就是南开大学实施的百名后备师资培养计划。自2007年起,南开大学每年选拔1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进行专业深造。
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一流的师资。青年教师作为“人才金字塔”的基础,高端人才队伍的后备,其整体素质关系到学校的未来,教育的未来。近年来,本市各高校纷纷加大了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寻求构建合理的优秀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力求打造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推动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这支“生力军”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本市相继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等一系列项目。截至目前,本市先后批准了542名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这些从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归国的教师,大部分都已成为各校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优秀后备骨干,为提升本市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加速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本市高校每年推荐30至40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
如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已成了很多高校在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不变的原则。为了让青年人才拥有更加广阔的成长平台,许多高校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举措。天津外国语大学推出“天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研骨干。天津工业大学通过实施“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良好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
目前,本市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9人,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83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8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6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10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5人。本市高校学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国家重点学科增加至88个。
人才兴盛,天津强盛。天津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本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构筑“三个高地”和打好“五个攻坚战”,着力抓好人才使用、引进和培养三个环节,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