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零号湾”来了!上海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

金智新闻|2023-03-01| 次阅读

为进一步增强科创集聚区“科技属性”,更好发挥引领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创新“核爆点”,2月27日,上海正式发布了《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到2035年,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大零号湾’科技功能区将为硬科技企业的成长孵化提供‘质的飞跃’的科创环境,该区域拥有顶尖的科技科创资源和各类各项资金支持,更加有助于硬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和发展。上海拥有丰富的科创政策支持和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更有助于推动硬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聚焦未来产业“新赛道”

近年来,上海紧抓“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核心任务,不断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适宜创新创业、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开放式科创街区初具规模。但对照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目标,对标国际标杆科创区域,仍要不断优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切实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根据《建设方案》,“大零号湾”的建设细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届时,“大零号湾”将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区。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在张新原看来,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功能区的建设是上海深化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进一步加快科创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零号湾”科技功能区是上海新的科创高地,目标亦是打造世界级科技大湾区。“大零号湾”科技功能区通过聚集优质的科创项目、优秀的科技人才和高端的科技企业,建设高水平、高能级科技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能力,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功能区,原创技术策源地。

为了更好推动“大零号湾”创新策源的源头作用,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表示,上海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一是聚焦创新引领力,布局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和机构,围绕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等;二是聚焦创新竞争力,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等一批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

徐枫介绍,上海将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设立专门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和投长。举办“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各类高层次品牌化的赛事活动,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氛围。

此外,区域资源也将在大零号湾集中,闵行区区长陈华文透露,争取在“大零号湾”投入千亿元资金,包括发起“大零号湾”金融联盟集聚规模达300亿元的基金,重点支持创新策源、金融服务、环境优化等设立15亿元“大零号湾”专项资金,同时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存量地块改造和成片开发。

记者了解到,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最初建筑面积仅数千平方米;经过不断发展,“零号湾”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成为具有完整创业服务平台和成长培育生态体系的科创集聚区。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表示,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不仅仅是区域面积的相关扩大,并不是简单地从一栋楼到一群楼、从几千平方米到17平方公里这一物理空间的扩大,而是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集聚,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将“大零号湾”打造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零号湾”外,环同济和环上大科技园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环同济分别依托同济大学杨浦校区和嘉定校区建设,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经成型多年,2022年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50亿元,后续将开展智能建造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试点工作,加速发展智能经济产业。

强化高校创新策源功能

随着“大零号湾”建设的推进,作为核心引擎的高校将释放更多潜能。

“城市是大学的后盾,大学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引擎。‘大零号湾’的诞生是城市和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上海交大以承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作为契机,依托“大零号湾”,用两个“一公里”来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起来。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超450项,合同金额累计接近30亿,这个数量是上一个三年的五倍,实际上已进入爆发期。

据丁奎岭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以后,已经有60余家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五百亿,其中估值超过两亿的企业有29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师生校友在“大零号湾”开办企业已经超过六百家,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排队申请科创板的IPO。

据悉,围绕创新策源强基行动,未来,“大零号湾”地区还将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机构(平台)建设,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高校及中央在沪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吸引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原创性成果应用转换上、研发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海建设“大零号湾”,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是上海争创全球科创中心的载体,“大零号湾”方案坚持国际视野,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行动有举措。

汪张明表示,“大零号湾”建设需要大批人才支撑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的高级人才,全国高等院校可以抓住“大零号湾”建设的契机,发挥相关专业优势,开发紧缺性专业,与“大零号湾”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进行产教融合,订单培养人才。同时,还可以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定制人才,以满足未来之需,也可与湾区联动,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人才支撑体系,共同促进湾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华夏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