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进入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期

金智新闻|2013-05-10| 次阅读

进入新千年以来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人民走过了温饱阶段,城镇化进程也于去年超过50%,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支撑中国30多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已经首次下降,这使许多人忧心忡忡。那么,当人口红利消失以后,中国劳动力还有竞争优势吗?我们的研究并不悲观。正当中国劳动力廉价比较优势丧失的时候,新的升级版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科技人力资源的红利期。

一、科技人力资源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新比较优势

所谓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增长速度都比较大,而且成本比较小,从而使经济发展获得研发密集、知识密集和创新驱动的条件。中国开始进入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期的标志是:

1.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将持续居世界之首。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5799万人,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88万人年,也是世界第一。如果按宽口径计算,2010年中国广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9462.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2.改革开放以来,除少数年份外,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均增速接近10%;研发人员年均增速13.1%。如果按10%的增长率,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015年将超过1亿,2020年将超过1.6亿人。可能事实上速度和总量还会更大一些,因为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与此相应,中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在2009年为9830万人,2015年将达到14500万人,2020年达到19500万人。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将持续居世界之首,并与其他国家拉开较大距离。1995年—2002年,美国和欧盟的研究人员增长率维持在3%—4%之间,但2002年后美国的增速放缓。1995—2002年间,日本研究人员数量年均增长在1%—-1%之间。俄罗斯作为新兴国家,在上述时间段里,研究人员数量是持续减少的。而一些人口较多的新兴国家,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中国是没有可能的。

2.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将持续增大。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劳均GDP(每单位经济活动人口拥有的GDP,比人均GDP的口径窄)超过15000元人民币(2000美元左右)之后,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处于显著增加状态。从1991年至2009年19年的数据来看,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就业人员的增速为1.77%,而科技人力资源中科技活动人员增速为5.81%,科学家工程师增速为8.05%,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速为12.6%。“十一五”期间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速接近10%。

我们进一步计算科技活动人员密度和研发人员密度的变化趋势,发现近20年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显著提升,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密度从1992年的0.34%提高到2008的0.63%,研发人员密度从1995年的0.11%提高到2009年的0.29%。

在未来近10年里,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就业人员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将持续加大。2020年规划的目标是: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3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3.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年轻化。由于改革开放前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很少,3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几乎是净增长,现有科技人力资源基本由增量构成,这使得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年轻化结构。特别是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年轻化程度大幅上升,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30岁以下人员比重高达62%。而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就业人员中,30岁以下人员比重仅占15%。

从“十一五”开始,陆续出现了退休的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55周岁和60周岁),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生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非常有限,退休人员的数量远远低于新增人员的数量。很多学有专长的60岁以上人员,推迟退休年限继续工作,这在民营企业成为普遍做法,但在总量中占比不大,对科技人力资源年轻化结构不产生根本性影响。

4.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成本比较低廉。在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越来越高,对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披露,2010年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6%,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