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破解就业难需调整产业结构

金智新闻|2012-09-15| 次阅读

“我欲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今年7月就要毕业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李旭这样向《法制日报》记者描述她找工作的心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着重提出了就业问题,要求多项措施多管齐下。《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就业难”的现象自去年以来有所好转,但业内人士仍呼吁,解决就业问题尚需长效机制。

“就业难”向高学历蔓延

烟花三月,这个词语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没有惬意之感,反而平添了找工作的紧迫,因为距毕业离校已经没多少时间了。

“从去年11月份起,我就开始为找工作而各地奔波了。”李旭半开玩笑地说,“女研究生的身份真没什么优势。网上都流传一句话,‘女博士=男硕士,女硕士=男本科’。”

尽管明白留在北京将会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但是李旭和她的很多同学仍然不想“逃离北上广”,她们觉得,二线城市并不能承载自己的梦想。

3月23日,李旭又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招聘会定于上午9时举行,但是,8时左右,招聘会的现场就挤满了人。

李旭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大家挤几个小时就只是为了争取用人单位一两分钟的面试机会。

在当天的招聘会上有50多家单位,大部分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公司。李旭中意的是几家中专学校。“毕竟自己也是研究生学历,总希望就业能比本科的时候好一点。”李旭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袁本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漂族’大有向研究生发展之势。”

“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有好几十万人,但实际上很多研究生也无法就业,成为‘漂族’的一员。最近我想招一个博士后,招聘广告发出去没两天,就有一个博士来找我,实际上他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研究生的就业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只是还没有像高职高专和本科生那么严重。”袁本涛说。

产业结构失衡致就业难

李旭告诉记者,此前,她其实已经应聘上了一家单位,但因为单位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她并不甘心,于是继续观望等待。

李旭的选择或许折射了当前就业问题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孙德强认为,当前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是“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是“就业难”。“虽然每年有大约上千万的就业缺口,但与之伴随的却是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用工荒’和‘就业难’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种结构性矛盾”。

对于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就业蓝皮书的主编王伯庆向《法制日报》记者分析说,根据他们的调研,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被非公有制企业雇佣,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被中小企业雇佣。可以说,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愿意雇人,主要在于社会保障的负担过高。

“所以,应该给予中小企业实际有力的帮助,否则会影响中小企业雇人的冲动。”王伯庆说。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不仅要求就业岗位数量上升,更要求制度环境公平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从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可见,促进就业也已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重转变。除了薪酬福利,劳动者的期望更体现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并强化劳动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孙德强说。

孙德强认为,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很重要,即如何促使大学生“下去”,农民工“上来”。因为“就业难”与“用工荒”指向同一个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其中也折射出就业群体对就业的期望值提高了。另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目前大学生的比例已经提高很多,但技术工人的数量却越来越少,蓝领与白领数量严重失衡。

就业弱势人群权益亟待保障

与李旭的的求职经历不同,她的一位老乡受到了很多单位的青睐,在很多同学还在找工作的时候,他已与用人单位签了合同。李旭分析其中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她的老乡是男生。

虽然对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现象早有感受,但李旭仍然感到无奈和郁闷。“当年想着要是能够考上研究生,没准就业面能够更宽一些,没想到现在却更高不成低不就,还总被用人单位问‘打算多久结婚生子’等问题”。

李旭认为,女学生属于就业的弱势人群。她告诉记者,她跟同学一起总结出了几类大学生就业弱势人群:生理弱势的大学生,主要是指相貌平平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人群;经济弱势的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人群,包括特困生和贫困生;冷门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指专业过于冷门、市场需求量少的学生人群;就读学校名气不高的大学生,主要指受到学校名气影响而产生就业难的学生人群;女大学生,主要指用人单位性别歧视造成就业难的女性学生人群。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姚俊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政府部门来讲,应该为弱势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规范大学收费,控制教育成本上涨,从源头上减轻来自困难家庭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从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对贫困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增加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力求不同高校之间在政策支持上体现公平性,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为贫困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在根本上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国家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在其直接控制的就业岗位上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不过,在孙德强看来,就业弱势人群绝不仅限大学生。

“我觉得除了高校毕业生外,农民工也是一个重点就业人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城市和工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实际上能做的有很多。比如说,农民工就业仍然处于一种无序、盲目的状态,政府部门应该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在农民工输出地设置一些培训机构,让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而不是让他们什么都不会就从农村出来。”孙德强说。

此外,孙德强还认为,目前出现的“农民工荒”问题,反映出供需之间的不对等。“如果每一个乡政府、县政府能够把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做好,我想‘用工荒’的供需矛盾不会那么突出”。

结束语

房价、反腐、社保、收入分配、就业,这五大问题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自3月22日起,《法制日报》视点版对这5个关键词进行解读,今日推出的“就业”为结束篇。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的解读,不难发现,诸多民生问题,虽有保障机制尚有需完善之处,但更为突出的是,须将各类政策走出纸面,落到实处。而这也将是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最大考验。报记者杜晓本报实习生谷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