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经济发达地区本地人的就业

金智新闻|2012-09-16| 次阅读

经济发达地区的本地人就业难一直是一个颇令当地政府头疼的现实问题。往现实的悖论表现,往往是经济越发达,本地人的劳动参与率或就业率越低。因为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多,所以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很多资源用于促进本地人的就业,但常常效果不佳。

用于促进就业的资源应该用于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这样的定位同时也是能获取最大政策效益的资源配置方式。为此需要弄清谁有就业能力,谁有就业意愿,如何帮助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群体充分就业。

无论国际劳工组织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将具有劳动能力、积极寻找工作并能很快上班的劳动年龄人口当作就业服务工作的对象。

从就业可能层面看,年龄偏大的群体往往人力资本偏低,提高人力资本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年轻人往往学历较高、较为健康、较少疾病,年富力强,改变人力资本的可塑性较大。

我们的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同时也是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高的群体;而年龄偏大的群体更多地表现为自己选择不就业或者从事家务劳动,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妇女更突出,许多女性不打算就业是因为要干家务。整个家庭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认为女性在家从事家务劳动更有利于培育子女而给家庭带来更大的利益。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应该尊重家庭和女性的这种选择,不应该单单以年龄来定位重点工作对象,还要考虑婚姻因素的影响。

对于年龄较大的群体,如果有就业意愿而且有劳动能力,他们理应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们的就业困难可能更多一些。尤其是哪些年龄较大的离异者,寻找工作愿望强烈,更应特别关注。

我们的调研也发现,有财产收入者的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相对偏低。对这个群体,工作的重点可能不是促进就业而是促进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要更多偏向于财产收入少的群体。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有财产收入群体,仍要考虑促使其就业或者参与技能培训,因为财产收入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大,长期来看具有较大的风险,单单依赖财产收入将使其逐步丧失就业能力和意志。

对于连续未就业时间在一年以下的群体大多属于正常的工作转换期,而连续未就业时间长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其连续未就业时间越长,可能就业困难越大,需要对那些有求职意愿而且连续未就业时间较长的群体给予一些特殊的促进就业政策。